大皖新闻讯 “作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的‘极危’物种和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是典型夜行性动物,一般夜晚出来活动较多。这次拍到中华穿山甲其频繁现身甚至敢于在白天活动,说明我们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乃至石台县的生态环境的确非常好,且人为干扰因素也极少,是中华穿山甲优质的栖息地;也说明我们这里有一个健康、完整的穿山甲种群。”
8月4日,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牯牛降保护区”)石台管理站副站长方宏明介绍,近日,在牯牛降保护区石台管理站与安徽师范大学联合组建的专项监测团队在对此前布置的64台红外相机数据进行读取时,惊喜地发现其中有38台相机记录到中华穿山甲的清晰活动影像。据悉,这是时隔2年再次在牯牛降保护区记录到这一珍稀物种。
自动监测设备拍摄的画面。(图片由安徽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台管理站提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部分相机还捕捉到中华穿山甲在白昼时分的活动影像。记者通过此前拍下的影像资料看到,光线充足的白天,一只中华穿山甲一摇一摆地在丛林中“闲逛”。据介绍,此次有多台相机记录下了中华穿山甲非常清晰的活动影像。
中华穿山甲以其狭长身躯和独特鳞甲而闻名,属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为现存唯一长鳞片、没牙齿的哺乳动物,其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森林卫士”,擅长捕食白蚁等有害昆虫。受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中华穿山甲全球种群数量近年来已锐减超80%,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将其列为“极危”(CR)物种,受《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最高级别保护。
记者获悉,为落实国家林草局及安徽省珍稀濒危物种监测要求,牯牛降保护区石台管理站与安徽师范大学于今年初组建联合团队,启动对中华穿山甲等物种的专项监测。今年三四月间,团队在毗邻牯牛降保护区的石台县大演乡和横渡镇部分区域划定了两个监测样区,布设了64台红外相机,对目标物种进行持续监测。7月底,工作人员在进行设备维护及回收数据时发现了这一惊喜。
方宏明介绍,通过本底资源调查发现,黑麂、白颈长尾雉、白鹇、猕猴等已成为牯牛降保护区的“常住居民”;此外,还陆续发现了野生银杏、南方红豆杉、独花兰等珍稀植物小块或零星分布。“这次监测结果也证实,池州、黄山、宣城等皖南腹地仍存在着中华穿山甲的健康繁殖种群,其核心栖息地位于500-1200米的中低海拔灌丛茂密区。这次发现为全球极危物种保护提供了关键科研依据。”
大皖新闻记者 朱春友 通讯员 叶路
编辑 陶娜
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