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庆日报
秋风送爽,硕果盈枝。9月23日上午,宿松县首届中小学科技节暨2025年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该县实验中学新城校区启幕。本次活动由宿松县教育局、县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安徽省科技馆提供支持,全县73所中小学分批参与,活动为期两天。作为科普月期间的标志性活动,科技节涵盖科学教育成果展览、科学表演赛、科普讲座、科学家精神宣讲等五大主场活动,集中展示该县“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成果,激发了青少年科学探索热情。
科教成果展现本土特色
在科学教育成果展览区,二郎中小《“问稻”·得道 农村小学在地化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松兹小学《“小县城里的科学+”教育突围》、华亭中小《以农耕之道育科学新苗 乡村小学“三土育三新”科学教育实践》等四项入选全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的案例格外醒目,吸引许多师生参观互动。“我校深耕农耕资源开发乡土实践科学课程。历经十余载沉淀,学校形成‘三土育三新’特色理念;依托安徽省首支‘李四光中队’,构建‘教室—田野—家庭’联动模式,将‘家乡黄芽’科调、‘臭叶豆腐’果胶探秘等乡土实践内容融入课程体系,让国家课程的科学原理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正在展区接待参观的华亭镇中心小学党支部副书记杨芳介绍。
二郎中小科学教师田小平,多年来一直俯身校园科学教育工作,指导开展的多个项目荣获省级、国家级大奖。“我校的在地化科学教育,核心就是带领孩子们在家乡的天地里学科学、用科学。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扎根本土的实践课程:在‘问稻得道’项目中,学生们下田插秧、监测土壤,亲身探究现代农业科技;通过‘与白鹭结伴同行’活动,他们化身生态观察员,记录鸟类的习性并收集数据,参与到真实的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引导孩子用科学的眼光审视身边的文化,在‘老街新韵’项目里调研传统建筑的智慧,在‘外来物种调查’活动中清除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并评估生态影响。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科学课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成为连接孩子与科学的纽带。”田小平说。
除了这些入选全国教育创新成果的案例,展览区还有许多来自各中小学的特色科学教育成果。有的学校展示了自制机器人、开展无人机飞行表演,有的学校呈现了创意科学小实验,还有学校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介绍了他们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创新做法和成效。
多元活动点亮科学梦想
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创新大赛,小选手们聚精会神,一较高下;“探秘电磁”“量子科技”主题展等互动体验区前排起长队,好奇的同学们围在科普展台前观看演示、聆听讲解、亲手操作科学仪器,在互动中感受科学魅力。“这样的互动体验非常直观,让我们对电磁学和量子科技有了初步的认知,也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同学们说除了“探秘电磁”“量子科技”主题展,安徽省科技馆在两天主场活动中将组织8台科技表演活动,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科学的神奇。
活动期间,开展了“以少年之声,传科学之魂”科学家精神宣讲。省内专家大咖还带来了四场科普讲座,点燃青少年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热情。
据了解,本次活动后续还将开展“问乡土,觅科学”征文、科学教师人工智能培训等延伸活动,一直持续至2026年6月。“近年来,我县教育系统把持续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2024年2月,我县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此次科技节暨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既是对全县各中小学科教工作的一次总动员,也是对我县近年取得的科学教育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全县科学教育工作,为促进地域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质动能。”宿松县教育局党委委员郑振家表示。全媒体记者 陈斌 通讯员 杨东晓
倍顺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